2023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菁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菁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3)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参与了“棒棒”假日小队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棒!回忆一下,我们中队开展过哪些队日活动,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能不能也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块儿来解答。(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24~25

  教材简析: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学习1-6的乘法口诀后,教材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幅学生感兴趣的队日活动情景图,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乘法知识,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活动中,教材向学生提的问题少了,只有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而留下了许多可提出问题的素材;直接告诉学生的信息少了,只有钓鱼学生的一组对话,其他都隐含在图中,给学生许多收集信息的空间。教材的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观察,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逐步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运用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准确地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出示挂图)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同学们来到郊外,他们看到绿油油的树木,清清的小溪,决定在这里开展队日活动。

  (板书:快乐的队日活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请学生仔细观察挂图后回答。

  (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晒毛巾,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在给小鸟做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在图上指一指他们的位置。

  (板书:搭帐篷 晒毛巾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烧烤)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先来看看搭帐篷小组这边,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已经把毛巾晾起来了(手指圈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每个帐篷前有多少条毛巾?

  【设计说明: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有条理的观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方法自主地从图中收集信息,学生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每个架子上晾6条毛巾,有2个架子)大家一起读一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来列算式,谁来说说?

  (板书:2×6=12(条) )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根据图中找到的有用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解决的。)

  我们一般把这两个数学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的,谁先来说一说?谁还要来试一试?

  指名回答。

  白菜老师看见同学们玩得真开心,也被吸引过来了,它也出了一个问题来考考大家: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

  学生口答:12人。

  同学们真棒!

  【设计说明:教材上直接给出了问题:“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但是这个问题没有直接给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只在图上告诉我们每个帐篷前面有2个架子,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每人用一条毛巾。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人和毛巾”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将这个问题转变成了两个问题来解决,先问“每个帐篷前有几条毛巾?”,学生都能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2×6=12(条);我再追问:“每人用一条毛巾,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现在学生都能理解一条毛巾对应着一个人,12条毛巾就是有12个人。

  这个问题告诉我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吃透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反复钻研教材,仔细推敲期中的细节,从而熟练掌握内容。】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仔细观察了晾毛巾的情况,从图中找到了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

  3.教师提问:现在你还能看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可能出现:

  1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2搭帐篷的一共有多少人?

  3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4晾毛巾一共用了多少个夹子?

  5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

  6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

  7一共有多少个盆?

  8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9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10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

  【设计说明:在反馈中,大家想出的问题特别多,观察的非常仔细,不少都是我没想到的,令我惊喜不已。但也正是因为提问空间很大,有的孩子就乱搜集条件乱提问题。因此在活动后,我让学生及时进行小结,让他们在回顾提问的过程后,提醒他们要注意收集有用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提出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相信经过今后的多次训练后,孩子们的提问水*一定会有所提高的。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敢放手让他们去思考,信任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就进行4人小组活动。在活动之前,请听清要求:

  每人从这些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并把它记录在练习纸上;

  然后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

  请组长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检查、改正练习纸上记录好的相关信息。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在交流时只要小组内听得见就好了。

  学生分别选择有关问题,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体验活动。我把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为他们努力搭建一个民主的*台,让他们互动交流,拓展他们认知的空间,并且紧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

  拍手示意交流结束,交流时按照练习纸上写的格式进行汇报:我选择的是第()个问题,找到的数学信息有()。

  【设计说明:课堂上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把研究的问题表达完整和清楚。在交流和讨论时,要通过适当的评点,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有所认识,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一:

  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数学信息二:

  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或12×3=36(人)。

  哪种算法比较好呢?

  学生交流。

  2搭帐篷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每个帐篷有3人,有3个帐篷,列式为:3×3=9(人)

  3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一:

  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列式为:6×6=36(条)

  数学信息二:

  每个帐篷前有12条毛巾,有3个帐篷,列式为:12×3=36(条)

  4晾毛巾一共用了多少个夹子?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

  晾一排毛巾用了7个夹子,有6排毛巾,列式为:7×6=42(个)

  5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

  每棵树有2个鸟窝,有5棵树,列式为:2×5=10(个)

  6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每组有2人,有3组,列式为:2×3=6(人)

  7一共有多少个盆?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一:每组有4个盆,有3组,列式为:3×4=12(个)

  数学信息二:每人2盆,有6人,列式为:2×6=12(个)

  8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钓了4条鱼,我钓的和你同样多。

  教师追问:什么叫“同样多”?

  “同样多”即:第二个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数学信息:每人钓了4条,有2人,列式为:4×2=8(条)

  9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

  有三组每组4人,还有一组有5人,列式为:4×4+1=17 (人)

  有没有列其他算式的? 或 4×3+5=17(人)

  在算式4×4+1=17(人)中,4×4表示什么意思?1又表示什么意思?

  在算式4×3+5=17(人)中,4×3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

  10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

  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数学信息:

  有3组拿着4跟棒子,还有一组拿着3跟棒子,列式为:

  4×3+3=15(人)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不仅会提问题,还会从图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在解决完问题后,我还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或者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和要求。】

  3.总结延伸。

  这堂课,我们跟随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开展了快乐的队日活动,还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里面藏着的许多数学问题,并在图中找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发现今天我们二(3)的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

  五、全课小结,体验收获

  下面谁来说说,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数据

  3、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垃圾要分类,垃圾不要乱扔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部分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班上的同学可能是那些岁数?几岁的人数最多?几岁的人数最少?

  板书:6岁7岁8岁9岁

  2、揭示课题。同学们猜得是否准呢?要想知道,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

  二、体验统计过程

  1、认识“正”字的方法

  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

  教师介绍画“正”的方法

  2、体验统计过程

  ⑴每个同学作好记录。一人到黑板上记录

  每个学生报自己年龄,其余学生记录

  ⑵观察6--9岁的同学各有几人?你是怎样计算的?

  ⑶把这些数据填在书上的统计表中

  ⑷你认为全班同学都统计到了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统计表

  全班几岁的人数最多?几岁的人数最少?猜对了吗?

  看到统计表,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活动

  1、教材105页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人数情况

  ⑴想好自己家有几口人

  ⑵收集数据,填记录单。画“正”记录

  ⑶填统计表并分析统计表

  ⑷提出数学问题

  2、练习二十二1题

  ⑴分小组活动

  ⑵反馈

  3、: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堂。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dm的含义,建立1dm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d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d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dm的含义,建立1d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看书教材第50页方框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活动。⑴观察尺子,讨论:1分米有多长?分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⑵反馈。

  ⑶教师小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2、活动:⑴数一数1dm里面有几个1cm?

  ⑵1cm大约有手指那么宽,哪1dm大约是几个手指那么宽?

  ⑶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dm?

  3、出示例3图,仔细观察,图上有小朋友在干什么?

  ⑴怎样用尺子去量桌子的长和宽呢?

  ⑵操作:量一量自己桌子的长和宽。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量的过程和结果。

  ⑶全班交流

  4、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在三角尺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诈大约有多长?

  ⑴独立活动。

  ⑵小组交流。

  ⑶反馈

  2、量一量自己凳子的长和宽,记下量的结果。

  ⑴独立活动。

  ⑵小组交流。

  ⑶反馈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

  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

  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

  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

  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

  师:那该怎样说?

  生3: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取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一组全摸的是黄球,另一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

  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不公*!

  师:为什么不公*?

  生4:一只袋里全装的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抽出来看看,果真全是。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5: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另一只袋子里呢?

  生6: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边抽出里面的网袋边提问):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7: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我想在这只袋中,可能摸到黄球,你有办法吗?

  生8:放一个黄球进去。

  师:照你说的,放一个黄球,现在在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9: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板书可能。

  活动二:小组摸球

  师:小朋友们都觉得刚才的比赛不公*、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公*合理的小组摸球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摸得最有秩序、收获最多?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组长在表格内作好记录。附表格

  红球

  黄球

  白球

  小组摸球,组长记录。

  五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们这组的摸球情况向大家汇报。

  生10(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摸球情况记录表):我们小组摸了10次白球,6次红球。

  师:猜一猜他们小组的袋中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生11:白球和红球。

  师:抽出你的网袋,看他猜对了吗?(猜对了)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2: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13:不可能是黄球。

  师:根据你们组记录的情况,猜猜你们的袋中会有什么颜色的球。再抽出网袋验证一下。

  生猜测验证。

  师:你们猜对了吗?在你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小组成员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出现的结果。

  师任选两组网袋,让全班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交流摸球结果。

  活动三:摸奖活动

  师:一个月前我们金坛举行了一次摸奖活动你参加了吗?手气怎么样?

  生(齐):不好!

  师:今天想不想碰碰运气?

  生(兴奋地叫了起来):想!

  师(拿起一只装有6只黄球的网袋和一只装有4只白球、2只红球的网袋,把球合并到一只袋中。):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4: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还可能摸到红球。

  师:现在规定摸到红球为中奖。

  师生合作进行摸奖活动。大约摸了10次还没有人中奖。

  师(故作疑惑):刚才明明小朋友说可能摸到红球的,怎么现在一个也没中奖?

  生15(急切地):因为红球少不容易摸到。

  师: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

  生16:黄色,因为黄球个数多,容意摸到。

  师:分析得真好。但真正的摸奖活动的组织者才不会向你这么大方,他们总把大奖放得很少,这样中奖的.人才会很少,他们才能赚到钱。不过如果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摸奖活动,老师还是希望你们献上一份爱心。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师:摸球比赛、抽奖活动中有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看图你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先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实物投影展示:母鸡下蛋图、太阳落山图、球员射门图。

  全班交流。

  师:说说你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开心)想不想下课?(不想)还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玩游戏。

  师:满足你们,我们就来玩举旗游戏。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

  师:让大家可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黄旗、蓝旗。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3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小熊开店"的动画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开张可热闹了,店里的商品真是样样齐全,还有小朋友门特别喜欢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3、来了几位顾客看看他们买什么?

  4、提出问题:小狗买4辆*需要几元?

  (1)你们能帮帮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5×4=20(元)

  (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5、小猫拿了20元钱也准备买*,请你们再帮它计算能买几辆*好吗?

  (1)学生列式老师板书:20÷5=

  (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能说出理由吗"?

  (3)你是怎样想商的,请你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

  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诀?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学们想的都很好,那你们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好。)为什么?

  6、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板书课题)原来用口决求商这么好,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老师出示题,学生说出商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天就要下雨了,小蚂蚁正忙着般家呢,他们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几只蚂蚁运完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27÷3=9(只)

  2、数学游戏小鸟找家。

  (1)游戏规则:有着四个鸟笼,每个鸟笼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诀,一些同学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应用那句口诀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贴在相应的鸟笼上。

  (2)一群小鸟出去捉虫子,天黑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3)学生集体活动全班进行检查。

  3、数学游戏二接力赛。

  (1)游戏规则;7个小组代表7种动物如:小鹿队,小兔队,等等,黑板上有7组除法计算题每小组同学依次上台计算看那组同学做得最快就奖给那组同学一个奖杯。

  (2)森林的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接力赛,你们想不想参加?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各小组准备。

  (3)学生进行比赛后讲评。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

  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

  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

  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

  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

  师:那该怎样说?

  生3: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取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一组全摸的是黄球,另一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

  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不公*!

  师:为什么不公*?

  生4:一只袋里全装的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抽出来看看,果真全是。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5: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另一只袋子里呢?

  生6: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边抽出里面的网袋边提问):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7: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我想在这只袋中,可能摸到黄球,你有办法吗?

  生8:放一个黄球进去。

  师:照你说的,放一个黄球,现在在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9: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板书可能。

  活动二:小组摸球

  师:小朋友们都觉得刚才的比赛不公*、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公*合理的小组摸球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摸得最有秩序、收获最多?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组长在表格内作好记录。附表格

  红球

  黄球

  白球

  小组摸球,组长记录。

  五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们这组的摸球情况向大家汇报。

  生10(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摸球情况记录表):我们小组摸了10次白球,6次红球。

  师:猜一猜他们小组的袋中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生11:白球和红球。

  师:抽出你的网袋,看他猜对了吗?(猜对了)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2: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13:不可能是黄球。

  师:根据你们组记录的情况,猜猜你们的袋中会有什么颜色的球。再抽出网袋验证一下。

  生猜测验证。

  师:你们猜对了吗?在你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小组成员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出现的结果。

  师任选两组网袋,让全班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交流摸球结果。

  活动三:摸奖活动

  师:一个月前我们金坛举行了一次摸奖活动你参加了吗?手气怎么样?

  生(齐):不好!

  师:今天想不想碰碰运气?

  生(兴奋地叫了起来):想!

  师(拿起一只装有6只黄球的网袋和一只装有4只白球、2只红球的网袋,把球合并到一只袋中。):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4: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还可能摸到红球。

  师:现在规定摸到红球为中奖。

  师生合作进行摸奖活动。大约摸了10次还没有人中奖。

  师(故作疑惑):刚才明明小朋友说可能摸到红球的,怎么现在一个也没中奖?

  生15(急切地):因为红球少不容易摸到。

  师: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

  生16:黄色,因为黄球个数多,容意摸到。

  师:分析得真好。但真正的摸奖活动的组织者才不会向你这么大方,他们总把大奖放得很少,这样中奖的人才会很少,他们才能赚到钱。不过如果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摸奖活动,老师还是希望你们献上一份爱心。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师:摸球比赛、抽奖活动中有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看图你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先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实物投影展示:母鸡下蛋图、太阳落山图、球员射门图。

  全班交流。

  师:说说你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开心)想不想下课?(不想)还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玩游戏。

  师:满足你们,我们就来玩举旗游戏。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

  师:让大家可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黄旗、蓝旗。

二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 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和各部分的名称。

  3 、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写出乘法算式,并体验乘法更简便。

  4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旧引新。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们观察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小火车每节车厢坐几人?过山车每排坐几人?摩天轮上每个吊厢坐几人?各种游戏有多少人参加?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题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像这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我们把它叫做“求相同加数的和”,板书:求相同加数的和。

  二、引导探索,感悟新知。

  1、看一看。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情景图。

  引导学生们观察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有的摆了3座小房子。有的摆了2颗星星。有的摆了10个三角形。有的摆了4棵小松树。)

  2、找一找。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找一找摆每种图形里各用了“几个几”根小棒?列出算式:3+3+3+3+3+3=18

  板书:6个3 3+3+3+3+3+3

  3、猜一猜。

  8个3怎样写?80个3怎样写?

  4、说一说。

  像这样求6个3 相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法计算?

  介绍乘号及写法。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一样,都有一个运算符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讲解:求6个3的和可以列乘法式。

  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

  或:3×6=18,读作:3乘6等于18。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2

  一、 教材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册《数学》第二单元《乘法口诀》第一节《数松果》。

  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由“数松果”的具体情境导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5个5个地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得数的规律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突破难点。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列出另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知道根据一道乘法口诀能列出两道乘法算式,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数感。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懂得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难点:

  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确定研究主题,寻找解题策略。

  师: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师:那可以怎样数呢?(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5×1=5 5×2=10 5×3=15 5×4=20 5×6=30 5×7=35 5×8=40 5×9=45(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算法。)

  师: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生1: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师: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

  (学生讨论。)

  生1:多读几遍就能记住。

  生2:想着图记:1排有5个松果,2排有10个松果……

  生3:记住1个5是5,2个5是10……

  师补充: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生4:记住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就好记了。

  生5:用口诀来记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五九四十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铅笔盒上有。

  师:利用口诀顺口、方便。(手指板书:1×5=5)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师板书)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

  生:我们自己。

  师: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律,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1:我们组发现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师: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2:每次都多了1个5!多了1排松果嘛!

  生3:我们组发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是5个字,“四五二十”是4个字,第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师:为什么这样编口诀呢?

  生4:为了顺口、好记,口诀都是四五个字。

  师:你的想法有道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记住这些口诀。5的口诀有几句?如果记住五五二十五,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教教老师?如果忘记五六是多少呢?

  3.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4.综合应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

  5.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宝塔”,不过,要想到达最高层,我们必须找到开启每一道门的金钥匙,小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一、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门上写着一组算式:

  2+3+6 5+5+5 9+1+2 2+2+2+2 4+4+4

  2+3+6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5+5+5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谁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追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这些算式的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呢?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小朋友真聪明已经得到第一把钥匙,进入第一层,现在我们要争取进入第二层啦!

  (1)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只小白兔?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6(只),3+3+3+3=12(只)。

  这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连加;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2)完成第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三、认识乘法

  1、出示第2页的例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添加电脑图片为6个2)是几个几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吗?

  (添加电脑图片为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介绍: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问题。(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像: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板书4×2 2×4 分别读作4乘2和2乘4

  板书: 2 × 4 = 8

  4 × 2 = 8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读写乘法算式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五、连系实际

  谈话:在完成了上面的题目后,我们已经冲刺到“智慧宝塔”的最高层,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好吧。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六、总结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例题场景图。

  认真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重点引导学生讲清: 画面上有5只船,每只船上都坐了5个人。

  二、 编写口诀

  1. 根据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我们来填一填表格。

  出示表格:

  船的只数

  人数

  指导学生填一填。

  1只船上坐5人,

  2只船上坐几人?10人是怎样算出来的?

  3只船呢?15人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说明: 让学生借助直观把船的只数和人数的变化联系起来,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积作好准备。]

  2. 提问: 1只船上有5人,是几个5?(在表格上面板书: 1个5)那么2只船上的人数是几个几相加呢?3只船呢?(依次在表格上面板书: 2个5相加,3个5相加)

  3. 根据几个5相加你会写出乘法算式吗?指名回答。

  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4. 提问: 看了这些乘法算式,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编写的是几的乘法口诀吗?(板书: 5的乘法口诀)

  1个5是5,就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板书: 一五得五)根据我们以前编口诀的经验,你会编一编5的其他几句乘法口诀吗?先想一想你会编哪一句,再来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口诀板书完整。

  [说明: 运用学生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

  5. 你会把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吗?

  先让学生各自轻轻地读一遍,再指名读。

  6. 提问: 根据前面的学习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那老师出几道乘法题,请你选择合适的口诀来计算,好吗?

  教师出示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来算,再贴在相应的口诀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 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为什么五五二十五后面只有一道乘法算式呢?

  7. 记口诀。

  (1) 口诀是很有用的。你能把这些口诀都背出来吗?

  指名背一背,再全班背一背。

  (2) 你在读口诀、背口诀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发现: 下面的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上面的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

  (3) 现在同桌对口令,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5的乘法口诀都记牢了。

  [说明: 以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口诀中的规律,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三、 想想做做,巩固提高

  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比一比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

  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有什么用?

  你会说出另外3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

  3.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及时进行评点。

  [说明: 利用校对的机会让学生对别人进行客观评价,既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 几只小兔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天黑了,它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帮小兔吗?要求学生先连一连,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四、 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学会了什么?你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吗?

  口诀是我们共同努力编出来的,请小朋友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二年级数学乘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板书: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4331>5×()9×()<52()×8<65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菁选5篇)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园 FF.Net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2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c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 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算一算;看图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

  单 位:c 厘米

  0刻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4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看电视机和冰箱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单价、求和、求差)。

  二、联想猜测,明确方向

  1、组织猜单价活动。

  2、明确探索方向

  三、自主探索,成果展示

  1、独立尝试,先行先试(同时完成两个问题)

  2、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3、展示成果,得出算法

  第一个问题:1000+20xx=3000(元)

  (1)数的组成: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2)以小见大:从1+2=3想出1000+20xx=3000。

  (3)两个加数都先去掉三个零,再相加,然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三个零。

  (4)1+2=3,10+20=,100+200=,1000+20xx=,1000+500=来分析辩解零个数要相同)

  第二个问题:20xx-1000=1000(元)方法同上。

  4、迁移类推,完善算法(例10的变形)——“想加求差”法

  小头爸爸买回电视机和冰箱共花了3000元,已知电视机的单价1000元,冰箱的单价是多少呢?

  5、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例10及做一做的题目)

  师:真了不起,大家不但帮助小头爸爸正确算钱,又在算钱的过程中,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打开书本,完成P81例10和小精灵聪聪的两道题。

  1、例10:80+50=130-80=(说想法)

  2、900+600=(由一想二:1500-600=900,1500-600=900)

  (出示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四、模拟练习,扩展应用

  1、真接说得数,带红色的要说算理。

  70+50=

  800+400=

  3000+6000=

  9000-5000=

  1200-500=

  1500+1000=

  2、捉鼠游戏P84第一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相质疑释疑,然后向全班求助,组织学生点评)

  3、扩展题。在()里填整百、整千数。

  ()+()=7001000-()=()

  4、小头爸爸可有钱呀,共带去了5000元,够花吗?还剩多少钱呀?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1、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2、教师评价学习情况

二年级数学教案7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17-18“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教案8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即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图)

  师:这三项运动,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指名说,板书)

  师:先自己想,悄悄说给同桌听。

  师:现在,梁老师想调查一下,我们班喜欢哪一项运动的人数最多(板书:二(3)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问:怎么问?

  数:怎么数?

  你能不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呢?

  1、数据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分组调查的方法来进行调查活动,首先拿出老师发的统计表,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①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左边是我们要调查的内容,右边要求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记录)

  ②记:有什么方法记录?(○√△正……)等会就让我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第组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

  跑步 游泳 跳绳

  师:梁老师为了让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①全组成员积极认真参与并准确做好记录。

  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

  ③团结协作保持安静。

  师:我提醒一下小组长要先商量好用什么好方法,如何分工调查。看哪个组快速、准确安静地完成调查,好,下面请我们选出的小组长到前面来,活动开始!

  (活动时,出示大表)

  2.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每组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我们要想知道统计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把三个数合计)

  这一个表就叫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统计表中,什么样的最多?什么样的最少?

  (2)刚才我们用统计表的方式知道了情况。为了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我们就要?(绘制条形统计图)

  (3)(课件出示统计方格纸)

  跑步游泳跳绳

  观察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横的是表示什么?竖表示什么呢?(生上台指明)

  一格代表几?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用斜线来涂格子,这样画既节约了时间,而且统计图照样画得美观正确。)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渗透爱过主义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学习中,掌握学习技能,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主题图中收集有用的的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

  学生准备:本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国庆节

  师:对,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节日的广场。

  2、出示挂图左半页:节日的广场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二)分组学习,合作探索。

  1、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气球、大花盆、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在看、有的在照相

  2、分组学习:

  请小组长拿出纸片,组织你的小伙伴仔细观察画面,想想你们能提出哪些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把它记在白纸片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多。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倾听、提问。

  3、汇报交流:

  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把你们组提出的数学问题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问题。(相同的问题只板书一次)

  4、要求:齐读黑板上的问题:

  (1)一串气球有8个,4串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一边有8盆花,4边一共有多少个大花盆?

  (3)一排有6个小朋友在跳舞,3排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

  (4)有2堆小朋友在看跳舞,每堆有5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跳舞?

  (5)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工有多少人?

  4、独立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有困难地可请同桌帮忙。

  5、指名汇报:

  第(1)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下面的问题程序相同)

  每串气球有8个,4串有4个8,所以,4X8=32(个)

  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照相?”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图上看,能用乘法吗?怎样才能用乘法解答?

  把4人看成一组。

  6、学生汇报自己的算式。

  (三)观察练习

  1、引导观察:你能说说你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有些什么吗?

  2、出示挂图右半页:请你说说图上的故事。

  找找淘气、小狗和小鸟分别在烈士纪念碑的哪一面?

  淘气在烈士纪念碑的前面;小狗在烈士纪念碑的侧面;小鸟在烈士纪念碑的上面。

  3、思考: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想一想,再连线。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性练习

  小游戏:编题大挑战。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乘法解决问题,你能用4×5和3×7编出两道应用题吗?编出一道给小组记1分,看哪组得分最多。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

  节日广场

  (1)一串气球有8个,4串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4X8=32(个)或8X4=32(个)

  (2)一边有8盆花,4边一共有多少个大花盆?

  4X8=32(盆)或8X4=32(盆)

  (3)一排有6个小朋友在跳舞,3排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

  3X6=18(个)或6X3=18(个)

  (4)有2堆小朋友在看跳舞,每堆有5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跳舞?

  2X5=10(个)或5X2=10(个)

  (5)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共有多少人?

  4X3=12(个)或3X4=12(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

  师:你们都同意吗?(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生:不能只看一个面。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美丽的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

  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

  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蝴蝶、红心、书、树叶、剪刀、天*。

  2、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吗?

  (2)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二、揭示课题:

  1、教师: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同时出示课题:对称图形。

  2、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图形:

  1、发现特征:

  (1)教师:松树图和衣服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并及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

  B、对折后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完全重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举例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物体:

  (1)教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2)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有:人体表面、脸、衣服、鞋子、黑板的表面、讲台、课桌、窗、门、汽车、飞机等等。

  四、认识对称轴: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看它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2、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3、找出对称轴:

  (1)指一指小树图和衣服图中的对称轴各是哪一条?

  (2)指出第一部分中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由电脑显示。

  五、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1、*面图形: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面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做一做”中的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2)是对称图形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2、练习: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数字0、1、2、3、4、5、6、7、8、9,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交流验证。

  六、创作轴对称图形:

  1、练习十五第3题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2、即兴创作: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轴对称的,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我想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是吗?

  (1)教师示范创作:将事先准备的彩纸拿出,对折后剪“雪人”。

  教师: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剪;更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其它的作品。老师相信同学们的作品会比老师的更美、更漂亮。

  (2)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优秀作品展览。

  七、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创作的图形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名称呢?你能说说对称图形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吗?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吗?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八、布置作业:课后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对称图形

  镜像对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舞蹈房上数学课,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不过,听完老师的一个故事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到舞蹈房来上课。

  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他可凶了,见着小动物就要吃他们。有一天,一头小羊在森林里迷路了,他走啊走啊,谁知道遇到了这只大老虎。老虎恶狠狠的对小羊说:“我要吃了你!”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老虎说:“老虎先生,您不能吃我,因为我正要到另一头老虎先生的家里去,他也要吃我。“老虎一听,气坏了:“什么?你带我去找他,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小羊把老虎带到了一条河边,指着河里的“老虎”说:“你看,他就在哪儿呢!”老虎一听,朝河里看去,果然有一只大老虎在“恶狠狠”的盯着他,老虎“啊呜”一声扑过去,掉进河里,被活活的淹死了。

  二、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生:是他自己的倒影。

  师: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子吗?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镜子里的人。

  (游戏结束后)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反馈纠正

  2、看镜子说数字

  1)上一个同学,看着镜子报数字:1,5,7,2,8,0,9,4,3,6

  2)位数:23,45,25,87,47,16,90,57,58

  3.完成练习十五看镜子写数字

  4.看镜子写时间,反馈

  四、布置作业:

  玩镜面游戏;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x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

  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习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x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4

  教材第98页的内容。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课件、数字卡片。

  师:由三张分别是5、7、9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排列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问题——组合问题。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2。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种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师: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

  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4.总结。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

  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不同的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字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组汇报表演。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搭配衣服。

  运动员比赛完后,流了一身汗,为了预防感冒,要赶快换衣服。我们来搭配漂亮的衣服给他们穿,好吗?每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9页,看到“练习二十四”第3题,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师:回到家,和你的爸爸妈妈拍张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问题,如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习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6的乘法口决的意义,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口决,会用一句口决算有关的两个乘法算式

  三、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一)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口算

  6×1, 6×4, 1×2, 5×4

  6×2, 6×5, 4×2, 3×1

  6×3, 6×6, 2×3, 3×4

  (二)根据口决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三五十五, 一三得三,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二五一十,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三)在○里填上+、_或×

  4○4=8

  3○3=9

  6○6=36 4○4=16 3○3=6

  6○6=12 4○4=0

  3○1=2

  4○2=81

  (四)乘法口决比赛

  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 4×4, 3×6,2×2, 6×5, 3×4, 6×6, 2×4, 2×6, 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

  妈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

  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口头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

  (五)复习填括号练习

  1、做62页第3题

  2、做练习十三第2、5、7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7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九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培养孩子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乘法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小组内回顾、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师:通过前两节课对乘法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吧!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题中的条件,再独立列式,同桌互相读一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0题。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对于“3+2+1+3”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2+1”看成“3”,即原式可以看成“3+3+3”。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2题。学生自主连线,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3题。教师引导:3×2既可以画成3个2,也可以画成2个3。5×4既可以画成5个4,也可以画成4个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检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集体进行评价。4.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4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并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简便性。

  四、拓展延伸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8=4×6

  5+5+5+10=5×57+7+7+7+7-7=4×7

  2+2+2+2+2-4=2×3五、课堂总结这几节课我们都在学习乘法,对于乘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在复习乘法的意义。通过练习,再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练习中,始终抓住乘法的意义教学,不脱离乘法的本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习始终结合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感知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教学建议: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模型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会解诀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通过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每生小棒若干。

  教学预设过程: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展开

  1、师生共同学习2的乘法口诀。

  (1)谈话:请大家跟老师拿出2根小棒,你能动手摆出一个汉字吗?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什么字?(学生汇报:可以摆“二”字,“十”字等)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字,我们都是用了几根小棒?也就是几个几呢?(1个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一个字用了2根就是1个2)

  那么一共用了几根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指名回答:1×2=22×1=2) 谁能把这个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表示?(一二得二)

  (2)下面大家再来摆一个和你刚才同样的字。 提问:现在又有几个几?(2个2) 谁也能列出乘法算式?(2×2=4) 谁来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3)小结:一起读读2的乘法口诀。想想我们是怎么编2的乘法口诀?(2根2根摆——说几个几——列乘法算式——编口诀)板书:摆--说--列--编

  2、小组合作探究3的乘法口诀。

  (1)谈话:2的乘法口诀我们编出了两句,想一想3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呢?(3句)下面我们小组两个人分工合作试着来编一编3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先看清楚屏幕上的要求,两个人再摆一摆、编一编。

  (2)小组两人分工合作尝试编3的乘法口诀。

  要求: ① 小组讨论:你们准备几根几根地摆?

  ② 分工合作;摆--说--列--编。

  ③ 编好口诀后,两个人读一读。

  师:刚才老师看到大家合作得都非常愉快,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汇报的时候,老师还要看哪一组的同学听得最认真!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4)小结:全班齐读3的乘法口诀,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吗?

  4、独立试编4的乘法口诀。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合作编了2的口诀、3的口诀。现在你们还想来编几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那下面每个同学都试着自己编一编4的乘法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同桌或老师帮忙。

  (2)动手操作,自主编口诀。

  (3)汇报交流。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遍4的乘法口诀的?(摆--说--列--编)追问:你是用几根小棒摆的?

  (4)小结:观察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5、系统整理,学习1的口诀。

  (1)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的乘法口诀?我们把学过的这些口诀,整理成口诀表。(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师:仔细观察我们整理出来的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3)学习1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谁知道“一一得一”是什么意思?(1个1)

  三、应用

  师:我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编出了1-5的乘法口诀,而且我们编的乘法口诀和数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来,一起用掌声来表扬一下自己吧?

  1、对口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口诀吧?首先老师出同学对:(师出生对);同桌互对;指名上台当小老师和同学对。

  2、真不错,熟练了乘法口诀,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

  3、动物过河。

  同学们口算这么厉害,你们愿意来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吗?河里有许多石头,请小朋友们联系动物身上的数字和石头上的式子或口诀连一连,就能帮这些小动物过河了。(课件出示练习)或(学生打开课本57页独立练习,然后课件集体较对)

  4、看谁写得又好又快又多。(课件出示动物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从图中你能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最会动脑筋,写出来的算式又对有多。(学生自主列式,集体板书交流。)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些乘法口诀可有用了,以后计算的时候还会经常用到他们。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的情境和活动,树立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具体情境下,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对生活的作用。

  4.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后,由教师自行设计的一节综合应用课。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单元学习用八个方向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个内容对只有七八岁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我们重庆的学生来说,离生活实际比较远(重庆是座山城,人们在生活中不常用东、南、西、北来表述方向),学生对方向的意识不强,学起来就更困难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情境。但当本单元教学结束时,我发现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描述方位比较好,但在现实中描述方位的能力并不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于是,我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现有资源,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下面这节综合应用练习课。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动物园这一情境,把纸上的动物园真正搬到了教室里,把桌子拉开,摆上好看的动物园各馆区的图,让学生去当道路询问员,并看实景画出地图。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方向的现实意义。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学校,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进行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四、课堂实录

  学具准备:课件、大景点图、小景点图、固体胶、漂亮的不干胶贴画。

  (一)创设情境

  1. 你们能在这间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吗?回忆一下,早晨太阳从哪方升起?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其余方向各是什么方向?

  2.小游戏:师说生转

  面向东、面向西、面向北、面向南

  (这个环节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下一环节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动物园)

  1. 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天,明明去动物园。走到门口,看见好多小朋友围在那儿看什么。明明上前一看,原来他们在看一则招聘启示。我们一起看看要招聘什么。

  2. 招聘启示

  随着重庆市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到重庆旅游的外地游客不断增多。本动物园接待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外地游客的游览,本动物园准备招聘一批各馆区的道路询问员。要求:能用普遍话为客人提供道路咨询服务。年末将评选最优询问员,发给本动物园的贵宾卡。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方向与位置,课本第65~66页。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教学重点:

  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加强学生练习的活动性,让学生面向给定的方向站好,再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分别面向不同的反响,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巩固辨认方法。

  2、自主练习2.3。

  这是实践性的题目。练习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实践开展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辨认方向。

  3、自主练习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5。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巩固看路线图的方法。

  5、自主练习6。

  先让学生描述路线,然后再计算路程。

  6、小资料。

  学生自己了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7)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访问:二年级 教案 数学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菁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 二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分钟